#以下的一些东西都是我最近的感触,可能和很多朋友不一样,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我会很高兴,这些主要是用来鞭策我自己的!
#别人对你做什么的时候,不要急于应答,自己应想好当时最佳的答案,然后给予回复!【生活点滴有感】
#罗马城不是一天建立的,同样一个伟大的东西也不是一夜搞定的,万事贵在积累!【站点发展有感】
#凡是老老实实的直干蛮干是很难成功,万事都有巧(技巧)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别人不常用的方法来处理一些问题呢?【站点发展有感】
#走的人多了,热闹的地方也会拥挤不堪,别人也很难注意到你,安静的小路未免不是人常过的,虽然没有热区的繁华,但说不好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!【百度贴吧宣传提要】
#不要认为自己还年轻,用更多的时间来荒废,我们只用一颗成熟的心态合理利用我们年轻的生命,这样才能把握时间!有准备的人才是笑道最后的人 【唐骏演讲有感】
#我们能办很多事,但是却不一定很洒脱,为什么不推掉一些次要的事情,来把重要的事情办的更完美呢?如果还用时间,不妨做下记录,来记录一下自己的成功所在和不足之处!【唐骏演讲有感】
#每天只想着去做某件事是不可能干好的,关键点:动手-想象-动手 才能进步!【自我感触】
#即使帮助别人也是有一定技巧的,低贱,弱势,都是不被人重视的,要明白雪中送炭,适可而止的道理【自我感触】
#老板上司从来不缺少好的建议,缺的是能帮他实践这一好计划的人,所以提意见的时候,最好自己能小小的实践一下,然后可以说,据我测试:"这个建议在某某时我测试和研究是可行的。。。"【唐骏演讲有感】
#一个伟大的计划,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施行,如果感觉累了,烦躁了,先不要马上放弃,重新构造一个起点,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很快达到目前的成就!【自我感触】
来自:原文
------------------
先写到这吧,毕竟脑子里一下不可能涌现太多的想法,关键是平时的积累,经常翻看,才能进步!
hs(125.219.54.19)在 2007年4月8日22:19星期日 评论:
非常好的10条,它也是我心中的羊皮卷,这个总结的方式蛮好的,一段时间对生活的感悟!希望后面也能这样
由于我经常会写一些短语总结之类的东西,下文为后来学习的一篇文章,在这里比较应景吧:
《认知驱动》:为什么你懂那么多道理,依旧过不好这一生
5年前,畅销书作家周岭在网上开通问答专栏。
在收到的上万份咨询中,被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:
“我为什么很努力了,却看不到半点希望?”
有人任劳任怨地干活,可最终要么走了弯路,要么依旧原地打转。
还有人每年立flag,细致到几点睡觉,几点跑步,几点看书……
但往往遇到困难就放弃,坚持不了几个月又被打回原形。
周岭说:我们看似很努力,也懂不少道理,却都活成了“积极的废人”。
究其根本,他在新书《认知驱动》中提到:
套着思维的枷锁,束缚着手脚做事,一辈子也很难成为厉害的人。
人生是一场闯关游戏。
只有在底层认知的驱动下,我们才能撞破壁垒,突出重围。
1:太多人道理懂不少,却活成了行动上的矮子
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科学实验。
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卡尔·韦克,把蜜蜂和苍蝇同时装进一个玻璃瓶里。
他把瓶子横放,瓶底朝着窗户,观察蜜蜂和苍蝇谁先飞出去。
聪明的小蜜蜂,试了几次后,就不再动弹了,伏在瓶底观察。
而苍蝇们,却傻乎乎地乱飞乱撞,才不管什么瓶口瓶底。
谁曾想,仅仅两分钟后,看似蠢笨的苍蝇,率先从瓶口逃了出去。
作者说,很多时候,我们像蜜蜂一样,只停留在思考层面。
但能迅速抓住机会,找到出口的,往往是那些麻利的行动派。
社会学上,有个概念叫“高认知穷人”。
形容的,就是那些满脑子都是知识,却拖延做事的人。
他们分析起来头头是道,观察问题也颇有见地,可一旦要做点什么,往往瞻前顾后,推三阻四。
在书里,看到过好几个这样的案例。
有个读书会的会长,每天分享读书方法,可一个月下来,却是一本书都没读;
一位健身教练,把运动、饮食、作息研究得很透彻,却常年宅在家里足不出户。
还有个美妆博主,很懂形象的重要性,但却总懒得收拾自己,活得邋里邋遢。
他们都很苦恼,纷纷向作者请教:道理都懂,就是不愿做,怎么办?
而周岭也毫不留情地说:方法只有一个,就是想也别想,直接去做。说干就干
空想千次,不如行动一次;懂多少道理,不行动也没用。
知道和做到之间,是一道巨大的天堑。
跨过去了,才能继续向前,跨不过去,就永远只能被禁锢在原地。
书里有句话说得好:知识和智慧是两码事,智慧是去实践。
通往罗马的,不是你脑子里的一条条规划,一次次预演,而是脚下走出的每一步路,越过的每一座山。
只有真实地经历过,下狠心磨砺过,我们所懂得的道理,才具有了现实的意义。
2:没有认知驱动,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
在书里,作者还提到一类人,堪称“高认知穷人”的对立面。
那就是,只行动不思考,浑身只有一股蛮劲的“无知勤奋者”。
作者自己,在刚踏入写作圈的时候,也陷入过这样的误区。
当年,他听从媒体圈大佬的建议,坚持日更,每天码字上千。
既不懂分析流量,也不钻研技法,更不会思考自己的价值感。
大约写了半年,爆款文章寥寥无几,还把自己累出了颈椎病。
后来,经过反思,他才骤然明白自己进行的是一种“低效努力”。
盲目蛮干,缺乏思考,只看重数量和速度,缺乏认知作为支撑,这样的努力,不过是自我感动,在旁人看来,并没有多少价值。
看清这点,作者一改日更的习惯,从“经验写作”转换到了“知识写作”。
他大量阅读,并将所思所学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,这样写出的文字,不仅好评如潮,也令自己受益匪浅。
书里有段话很扎心:
你每天加班、学习、锻炼……用体力上的吃苦,来掩饰头脑的懒惰,这样貌似可以心安理得,但生活不会那么好糊弄,早晚你会为你的低效、无知、盲目付出代价。
说到底,天天瞎忙的人,不过是怀揣着一种侥幸心理。
希望用相对简单的努力,来取代直面问题的思考,用蛮干为不动脑打掩护,进而让自己可以待在舒适区中。
豆瓣上,有个读者在这本书的评论区里诉苦。
他自称是个劳模,工作中兢兢业业,时常加班加点,生活中也从不偷懒,买菜做饭干家务样样全包,可一年到头,升职加薪没他的份儿,生活也没有半点起色。
他本以为会得到网友的安慰,却不料有人毫不客气地问:
“你是不是那种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人?只干最简单的事,碰上难题就绕过去,就像周岭老师说的那种,闷头拉车却不会看路的人。”
被如此一问,这位读者也只能承认,自己这些年,的确是一直在蛮干。
你看,当一个人习惯了手脚走在脑子前面,就是把自己活成了拉磨的驴。
直到耗尽精力与时间,才骤然发觉,自己一直在吃力地原地转圈。
白岩松老师就曾感慨:愚蠢又勤奋的人最为糟糕。
不经思考的行动,是对自己的消耗;缺乏认知驱动的生活,是对生命的浪费。
别再让自己的辛劳,成为成长的反作用力。
开启思考与行动的双驱模式,才能从根上终结瞎忙的恶性循环。
3:人最高效的成长,离不开认知驱动
在书里,作者谈起自己的经历。
他从2017年兼职写作,仅仅三年后,就出版了畅销书《认知觉醒》,并大获成功。
他非专业出身,也非天赋异禀,能脱颖而出,全然是因为他获悉了一种“成事心法”——认知驱动法。
我将此法,提炼出以下三种驱动力:
1. 方法驱动,令你事半功倍。
作者认识一个顶级大厨,年纪轻轻,就实现了财富自由。
这位大厨,从入行第一天起,就不像其他人那样,只学颠勺炒菜,而是花大量精力研制特色菜品。
而后,他以“秘方”入股,加盟连锁酒店,享受股利分红。
网络时代到来,他又制作了特色菜教学视频,在直播间销售。
如今,哪怕什么事都不做,他每年都有固定的几百万收入。
而其他同行呢,仍守着炙热的锅台,累死累活地赚那点薪水。
大厨说:这是我摸索出的适合自己的成功诀窍。
发现没?讲究做事方法的人,更容易取得成功。
比如,你想写作变现,就要运用“输入+输出”的方法,一边阅读积累,一边多写多练;
比如,你想美体健身,就要科学饮食搭配合理运动,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健身计划。
书中提到:成大事者,必须摆脱盲目的毅力支撑,采用科学的方法驱动。
否则,就会陷入蛮干傻干,徒劳无功的境地。
2. 目标驱动,令你做事有后劲。
作者在取得一点成绩后,也曾一度迷茫。干什么都没意思,整个人非常懈怠。
这时,身为同行的李笑来给了他灵魂一问:想想你的目标是什么?
他静下心来想了一下,起初,是为了多赚一点钱,博一点名气。
但自己最想要的,其实是对他人的影响力,能切实地帮到别人。
当确定了“利他”这一目标,他忽然有了干劲,开始用文字为大家解惑。
如今,他在写作这条路上,已经坚持了10年,但仍不失热情,后劲满满。
尼采说:人需要有一个追求,宁可追求虚无,也不能无所追求。
有所追求,人生的路,就有了熠熠生辉的灯塔。
目标越清晰,做起事来就越坚定,不会因挫折而放弃,因质疑而犹豫。
只有聚焦目标做事,我们才能踏平险阻,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难关。
3. 心态驱动,令你掌控人生。
在书里,作者讲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一个习惯。
稻盛和夫每做一件事前,都会找一个“捧场王”聊天。
这个人,不是行业大佬,也没什么真知灼见,只会说“你的决策,听起来棒极了”。
众人不解,觉得稻盛和夫这是自欺欺人,虚荣心作祟。殊不知,稻盛和夫这样做,不过是为了调动起自己的积极心态。
每当他灰心丧气之际,他就会不停地默念“这个决策棒极了”。
而积极的心理暗示,总会给他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书中提到,一个好心态,可以让人从浑浑噩噩转而拥有强烈的向往。
就像心理学上的“安慰剂效应”,你相信未来会好,一切就会变好。
4
有人评价《认知驱动》,是一本堪称经典的“方法论手册”。
其中的每一个建议,都可能成为骤然升起的启明星,照亮你迷茫的前路。
书的最后,作者提出了一个“七年即一生”的概念。
意思是,如果你从今天开始转变,最多7年,就将收获完全不一样的人生。
选择决定命运,认知决定选择。
规划路线,比努力奔跑重要,梯子搭对了墙,攀爬才有意义。
用认知做向导,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出逻辑闭环,摆脱低水平努力,突破思维局限,驶向更好的未来。
https://m.toutiao.com/is/iRHo7jQW/ – 《认知驱动》:为什么你懂那么多道理,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– 今日头条
陈昌文说过,人做事情一定要从白天走到夜晚,然后再从夜晚再走到白天